財經焦點

簡立峰:台灣「老創+新創」 軟硬體齊攻AI

【AI與人才專欄】AI從雲端走向邊緣運算,要提升台灣在國際的競爭力,讓軟體隨著硬體一起出海,台灣軟體業也能找到商機。

簡立峰-AI-邊緣AI-軟體應用-硬體-台灣 軟體跟著硬體一起出口,最成功案例就是聯發科。圖片來源:天下資料
    其他

我曾談過AI時代的創業家,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業」並不穩定,反而是擁有尖端技術的博士,才有能力打造像OpenAI這樣具有影響力的產品。

AI時代,一定得念博士才能創業嗎?

我想提供另一個可能。過去談到新創、創業,最常想到的就是資工系的學生,因為這群人擁有網路創業年代最需要的軟體能力。

然而,台灣在人才與市場有先天不足之處,難跟以色列、美國等軟體新創國家競爭。相反地,台灣擁有很強的硬體實力,不只是台積電的晶片,我們的工業電腦也名列前茅。

如果設法與硬體產業有所交集,運用半導體的優勢、善用現有的AI模型,或許我們能創造出一個屬於台灣的應用模式。

為何現階段的台灣做不到呢?我跟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討論過這個問題,癥結點在於做軟體的人,大多沒有能力或是動機去了解硬體。

想想看,軟體創業只需要一個會寫程式的人,但是要他改做智慧路燈,除非家庭背景就是從事這個行業,否則怎麼有辦法切入?

該怎麼做?除了鼓勵學生在學期間嘗試更多課外內容,實務面來說,應有更多的平台、交流活動,促成更多的「老創+新創」組合。

廣告

所謂的老創,指的是數十年前起家的傳統產業,在台灣甚至國際上,都佔有一定的江湖地位,但現在正面臨著AI時代的轉型問題;新創則是擁有網路、AI能力的團隊。

如果兩者合作,新創有了舞台,老創有了解方。另一方面,合作不只是企業轉型,還能提升產品價值。

舉例來說,軟體跟著硬體一起出口,最成功案例就是聯發科。他們擁有一萬個軟體工程師,每天鑽研為這些晶片設計工具,賦予晶片更多的軟體價值。

聯發科內部的軟硬體整合,同樣也能套用在老創+新創的模式上。除了晶片以外,還有什麼硬體值得我們賦予更多軟體功能?

只要傳統產業能夠敞開心胸與新創共舞,將是一大商機。

(責任編輯:吳廷勻)

相關熱門主題
你可能有興趣
廣告
#廣編企劃 |【2024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】企業傳承須大膽授權,透過AI賦能助攻接班
最新訊息
每日6元,固定為自己充電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