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
登出
你還沒有通知

新聞業

AI writing

生成式AI進入新聞室,媒體產業如何應對技術與倫理難題?

生成式AI迅速改變新聞產業,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和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系列論壇,探討AI技術的應用和挑戰。多位記者分享了AI在新聞製作中的實務案例,並深入探討AI對新聞價值和媒體倫理的影響。

shutterstock_2250546155

六國民眾如何看待新聞中的生成式AI?多數不認為對閱聽眾帶來實質性好處

隨著時間推移,公共辯論、社會輿論與新聞報導會是引領生成式AI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。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了6個國家民眾對新聞中生成式AI的看法。該調查收集了超過1萬2000份問卷,並分析了四大面向:生成式AI的認知與使用、預期影響、記者的應用現況,以及民眾對記者應用AI的期望。

GettyImages-1450318675

借鏡冰島、芬蘭的「性別平等經驗」,能否促使日本實現真正的平權?

TNL+ 性別 MASHING UP

對所有人來說,實現性別平等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。而北歐的成功案例,說不定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關性別平等的啟示,包括女性參與政治、男性意識改變,以及工作模式的改革,不僅可以讓社會更加平等,更助於營造一個開放、包容的環境。

GettyImages-1486417523

《紐約時報》控告OpenAI、微軟侵權,擅用旗下文章開發聊天機器人「搭便車」

科技 中央通訊社

ChatGPT問世掀起旋風一年多來,媒體業積極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法律、財務與新聞工作影響。部分媒體和OpenAI達成內容授權協議,包括《美聯社》與擁有政治新聞機構《Politico》的德國報業集團斯普林格(Axel Springer),《紐時》則在談判未果後提告。

shutterstock_674119936

美國肉商遊說經費比埃克森美孚石油還多,刻意淡化「畜牧業」對氣候變遷的影響

TNL+ 環境 TNL國際編譯

數據的落差並非畜牧業碳排占比失去可信度,而是科學家使用不同模型進行估計,比例也會有所不同(畢竟我們無法捕捉空氣統計)。難以精確計算的漏洞,卻也給肉類遊說團體提供混淆視聽的機會,創造出充滿錯誤資訊的大環境。

shutterstock_573054475

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,該如何重建公眾信任?

美國人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,他們就越覺得新聞媒體在維持業務和服務公眾上之間取得平衡。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,民眾就越有能力駕馭複雜的訊息環境,也就願意付費訂閱媒體,這也與美國人對民主的信任有關。那麼,新聞業該如何重建公眾的信任呢?

AP22365100944309

美國新聞女性先鋒芭芭拉華特斯享耆壽93歲,縱橫電視圈半世紀以犀利風格聞名

訃聞 中央通訊社

高齡93歲的美國電視新聞先驅芭芭拉華特斯(Barbara Walters)逝世,她打破性別壁壘,成為NBC節目「今日」(Today)第一位女性共同主持人及晚間新聞主播。華特斯一生有超過50年在攝影機鏡頭前度過,在一對一專訪中,她總是能溫和卻堅定地挖掘電影明星、國家領袖和其他名人的私生活及情感狀態,並以此聞名。

5usryod3hvf68r4rpv8natjcxwbxvr

楊艾俐:曾經我鼓勵中國學生投身媒體,如今我含淚要他們退出新聞界

現在想起來,2009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�中國���論自由的尾聲,管制尚不嚴格,許多真實故事比小說精彩得多。曾經我也以為開放了就很難走回頭路,但是我錯了,2012年從習近平上台後,我就感覺氣氛大異

shutterstock_698359549

《國際傳播》:維基解密使得政府「後門」洞開,突顯出網路新聞不只是草根、小眾或另類的消息來源

社會 精選書摘

即便維基解密的手段形同竊取,卻也突顯了當代民主參與政治中政府治理的盲點——資訊自由流通所保障的「知的權利」,如何在政府過度擴張的資訊管制中被限縮,以及政府「透明治理」的虛妄。

董橋

《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》:中華文化千百年醬缸醃漬出來的,董橋是最後一代人

人文 精選書摘

愛讀書的董橋,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馬克思,下了班,幾乎天天到學院圖書館裡,除了找資料寫論文,也看了不少書。提到這段客居英倫的經歷,董橋有這樣的一個小結:除了博覽群書,「換來的是點點滴滴的做人分寸,學會寡言的好處和靜觀的優勢。」

w12xoa7zphefyw537kp0hy5nymn4yh

強納森法蘭岑:科技消費主義是一具「發自人性的毀滅性機器」

藝文 精選書摘

對於科技,我並非真的走強硬路線抗拒到底。我所反對的是,僅因我們有能力做一件事,不經大腦、不假思索地就去執行了。

56mwcx2j0bv18qx8py19wzmzv00h01

關於新聞業的五大迷思,我們可能都想錯了?

報紙自從讓讀者免費閱讀文章後便走上崩解之路、廣告網站催毀報紙、好的新聞必須客觀、臉書危害到新聞產業、美國人討厭新聞媒體,以上這些新聞業的迷思,你相信幾個呢?

57437609_2228051477524294_14361863359236

評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:前半打著「社會寫實」的招牌,後半卻急轉直下

社會 精選轉載

如果沒有對於工作,以及對於社會的愛,新聞形式上的任何改變,都是沒有意義的。你以為每天少做幾條稿子,就能對於品質有所提升?每一個組織裡都有千絲���縷的結構罪惡,每一個組織裡的個人也都有自己千奇百怪的生存之道,有些積習與陳痾,並不是藥到病除的。

57437609_2228051477524294_14361863359236
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:打著社會寫實的招牌,無法掩飾其內涵的膚淺

社會 精選轉載

如果沒有對於工作,以及對於社會的愛,新聞形式上的任何改變,都是沒有意義的。你以為每天少做幾條稿子,就能對於品質有所提升?每一個組織裡都有千絲萬縷的結構罪惡,每一個組織裡的個人也都有自己千奇百怪的生存之道,有些積習與陳痾,並不是藥到病除的。

Depositphotos_76836793_l-2015

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︰如何重新發明媒體?當代新聞業三個典範挑戰

社會 精選書摘

進入社群媒體時代,老派報刊無不努力逆流而上,試圖重新定義新聞媒體。當前新聞媒體的轉型努力中,我們能清楚看到三種典範的全新挑戰。

Depositphotos_87802572_l-2015

黃哲斌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:新聞記者的五道陰影,以及那些不方便的媒體真相

社會 精選書摘

如何恰如其分描繪「記者」這個職業?接下來,我試著用五個段子、五道陰影故事來作答。

Depositphotos_76836793_l-2015

黃哲斌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:如何重新發明媒體?當代新聞業三個典範挑戰

社會 精選書摘

如今,進入社群媒體時代,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衛報》、《金融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等老派報刊,無不努力逆流而上,試圖重新定義新聞媒體。當前新聞媒體的轉型努力中,我們能清楚看到三種典範(敘事方法、發行通路,以及組織與經營模式)的全新挑戰。

u2phxdwb6su1fa3q86tbk0u5p4cthi

【插畫】真的不用照三餐告訴我靈堂內外發生了什麼事

生活 憤怒男 呼嚕嚕

豬哥亮驟逝,雖然這些過往的人在我們心中,或多或少都會帶來一些遺憾,但電視媒體真的用不著照三餐來告訴大家,靈堂內外發生了什麼事情。